| 产品名称: | 灌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 |
| 浏览量: | ![]() |
| 价格: | 10000 |
| 供货总量: | 1 |
| 规格: | |
| 更新日期: | 2024年02月28日,有效期:360天 |
| 关键字: | 水环境在线监测设备 多元化水质自动监测站 智慧农业物联网在线监测系统 |
| 联系人: | ![]() |
| 联系电话: | ![]() |
| 即时通讯: | ![]() |
灌溉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农民承受能力低,农业水价改革难度大。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是今后国家水资源政策的必然选择。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改革可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轻农民水费支出。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国部分省份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在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促进工程良性运行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水利部协调财政部加大支持力度,在全国27个省55个县深入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就是在保证农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建立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既不在总体上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节约用水。本项目启动后,节水示范区管理单位将积极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核定农业供水成本,推动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补助政策,从成本扣除财政补助部分确定 终水价,并推进定额内用水实行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通过明确农业水权,推行用水定额管理,逐级分配到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从而实现农业用水总量“封顶”目标,变“大锅水”为“商品水”。同时,配套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体系。
1个骨干信息网,通过自建专网,形成覆盖刘集管理段、柴集管理段所辖主渠道沿线的高速宽带网络;5类信息采集系统,通过水位、视频、图像、闸控、流量等信息的采集,辅之以量水建筑物,实现水位流量等信息的实时监控,为切实算好水帐、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础;5类数据库,通过灌区基础数据库、工程三维仿真模型库、空间地理数据库、灌区工程监测数据库、灌区供用水管理数据库等数据库建设,实现数据高效共享;1个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平台,基于GIS技术完成各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开发WEB端信息管理系统及手机移动APP,初步建成统一的漳河三干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核心示范区信息化管理平台。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漳河三干渠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信息高效快速传输、共享,分渠、支渠及重要闸站可测、可视、关键部位可控,并基于GIS实现对整个灌区用水的动态管理,为示范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供调度运行决策支持,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用水体系提供信息、计量及管理支持。
通过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合理确定农业水价,建立节水奖励和 补贴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通过创新研制的田间 测控一体化装置,实现总量控制 测控在渠首,定额管理定向 管控到田间,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作物合理用水需求,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 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
通过基于4G公网分层分级数据采集、监测、控制,多种灵活的通信组网方式,采用了手机网络、Zigbee自组网络、光纤等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可满足不同级别的管水人员远程操控和查看闸门启闭和视频监控等自动化设施,大大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节约时间成本,解放生产力。 管理人员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管理、决策、协调、执行等工作中。
开创田间水层精测雷达采用非接触式 (毫米级)测量模式,促进农业供水的智能化和精确化,真正实现总量控制 测控在渠首,定额管理定向 管控到田间。
通过改革可提高灌区末级渠系信息化水平,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加快供水计量体系建设,为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夯实了基础,有力地带动示范区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2.3建设原则
漳河三干渠灌区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规模大、结构复杂、功能强,为确保达到预期目标,并结合灌区的具体情况,同时考虑今后信息化建设扩展的需要,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一些主要原则:
1.遵循“科学设计、因地制宜”的原则
科学设计实施方案是对试点区信息化建设做出统筹安排,是本次信息化建设的 道保障,信息化实施方案是否科学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与此同时,编制信息化实施方案时,要因地制宜、重在实用,切实满足灌区管理实际需要,切忌盲目追求“自动化”、“现代化”,不讲效益的倾向。
2.遵循“统筹兼顾、资源 大共享”的原则
在编制试点项目信息化实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三分干周边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统筹兼顾,以实现灌区内部的资源 大化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实现网络资源与信息资源的 大共享。
3.遵循“实用、可靠、先进、标准、开放”的原则
①实用性: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系统,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②可靠性:要求在汛期恶劣条件下、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地方、在各种突发事件的状况下,确保系统能正常运转;
③先进性:在满足实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要求采用的技术起点要高,尽量选用当前相对先进的软件、硬件及通讯技术,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确保系统高效运行;
④标准性:各类信息、系统之间的接口应遵循统一标准,以便能够集成一个有机整体;
⑤开放性:在统一的开放标准下建设系统,使之结构化、模块化和标准化,以利于调整和扩展,做到界面清晰,接口标准,链接通畅,既有完整性,也有灵活性;

